序號 | 成果名稱 | 主要完成人 | 獲獎等級 | 年份 |
1 | 以專業課程建設為核心,構建資源勘查工程特色專業優質教學平臺 | 蔣有錄、查明、任擁軍、張立強、操應長、邱隆偉、王冠民、陳世悅、戴俊生、國景星、董春梅、譚麗娟、呂洪波、張衛海、張世奇 | 國家級二等獎 | 2014 |
2 | 基于“求真”育人理念的實踐教學綜合改革與實踐 | 山紅紅、馮其紅、牛慶瑋、劉臻、印興耀、姚軍、李曉東、李玉星、王振波、胡偉 | 國家級二等獎 | 2014 |
3 | “三三三”本科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劉華東、蔣有錄、馮其紅、劉欣梅、張樂勇、金玉潔、李曉東、馬建山、石永軍、康忠健、孫清瀅、王新博、鄭秋梅、孫燕芳、陳勇、呂宏凌 | 國家級二等獎省級特等獎 | 2018 |
4 | 基于“求真”育人理念的實踐教學綜合改革與實踐 | 山紅紅、馮其紅、牛慶瑋、劉臻、印興耀、姚軍、李曉東、李玉星、王振波、胡偉 | 省級一等獎 | 2014 |
5 | 以專業課程建設為核心,構建資源勘查工程特色專業優質教學平臺 | 蔣有錄、查明、任擁軍、張立強、操應長、邱隆偉、王冠民、陳世悅、戴俊生、國景星、董春梅、譚麗娟、呂洪波、張衛海、張世奇 | 省級一等獎 | 2014 |
6 | 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的石油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| 馮其紅、劉衍聰、張樂勇、張慶榮、何利民、劉雪暖、劉永紅、程遠方、孫成禹、馬建山 | 省級一等獎 | 2014 |
7 | 本碩博階梯式課程體系建設 | 林承焰,任麗華,張憲國,楊少春,徐守余,張世奇,李紅南,譚麗娟 | 省級三等獎 | 2014 |
8 | “三三三”本科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劉華東、蔣有錄、馮其紅、劉欣梅、張樂勇、金玉潔、李曉東、馬建山、石永軍、康忠健、孫清瀅、王新博、鄭秋梅、孫燕芳、陳勇、呂宏凌 | 中國石油高等教育特等獎 | 2017 |
9 | 構建“生本教育生態”改革體系,提升石油類專業學生三種核心能力 | 馮其紅、管志川、孫成禹、劉臻、李自力、印興耀、黃善波、趙新強、李忠偉、王振波、楊慧、劉會娥、馬建民、張慶榮、薛鈞譯 | 中國石油高等教育特等獎 | 2017 |
10 |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| 李振春、孫成禹、印興耀、杜啟振、王延光、魏福吉、張軍華、張凱、張繁昌、張廣智、曹丹平、黃建平、王保麗 | 中國石油高等教育一等獎 | 2017 |
11 | 構建“生本教育生態”改革體系,提升石油類專業學生三種核心能力 | 馮其紅、管志川、孫成禹、劉臻、李自力、印興耀、黃善波、趙新強、李忠偉、王振波、楊慧、劉會娥、馬建民、張慶榮、薛鈞譯、韓國慶、倪晗、徐學利 | 省級特等獎 | 2018 |
12 |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| 李振春、孫成禹、張凱、印興耀、杜啟振、王延光、魏福吉、張軍華、張繁昌、張廣智、曹丹平、黃建平、王保麗 | 省級特等獎 | 2018 |
13 | 《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》教材建設 | 蔣有錄、查明、劉華、譚麗娟、張衛海、曲江秀、張立強、王紀祥、任擁軍、劉景東 | 省級一等獎 | 2018 |
14 |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地學系列專業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新模式 | 董春梅、李理、蘇妮娜、徐方建、孟凡超、王冠民、曲希玉、邱隆偉、陳勇、袁靜、陳清華、宋全友、趙勇生、戴俊生、呂洪波 | 省級二等獎 | 2018 |
15 | 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(第二版) | 蔣有錄、查明、劉華、譚麗娟、張衛海、曲江秀、張立強、王紀祥、任擁軍、劉景東 |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 | 2018 |
16 | “油氣田地下地質學”課程體系精品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| 張立強、國景星、李紅南、譚麗娟、張世奇 | 校級一等獎 | 2011 |
17 | 《地震資料綜合解釋方法》 | 王永剛 | 校級一等獎 | 2011 |
18 | 《山東新泰—蒙陰地區地質實習指導書》 | 馬在平、操應長、鄢繼華 | 校級一等獎 | 2011 |
19 | 基于同一平臺的聲電模擬測井系統 | 鄧少貴、李剛、譚寶海、陳雪蓮 | 校級一等獎 | 2011 |
20 | 錄井實習及仿真實訓操作教學平臺 | 張立強、陳暉、劉太勛、王金友、宋璠 | 校級二等獎 | 2011 |
21 | 以課程建設為綱、構筑特色鮮明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育教學平臺 | 查明、蔣有錄、任擁軍、張立強、邱隆偉、王冠民、陳世悅、戴俊生、國景星 | 校級一等獎 | 2012 |
22 | 本碩博階梯式課程體系建設 | 林承焰、任麗華、李紅南、楊少春、徐守余 | 校級一等獎 | 2012 |
23 |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教育培養模式 | 印興耀、李振春、孫成禹、曹丹平、黃建平、宋建國 | 校級二等獎 | 2012 |
24 | 油田地質實習課程建設的實踐及應用 | 張立強、李紅南、王金友、劉太勛、李福來 | 校級二等獎 | 2012 |
25 | 非測井方向《地球物理測井》課程建設 | 張福明、邵才瑞、李召成、范宜仁、邊瑞雪、李剛、鄧少貴 | 校級二等獎 | 2012 |
26 | 秦皇島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指導書 | 吳孔友、冀國盛、李理、洪梅 | 校級二等獎 | 2012 |
27 | 基于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《礦物巖石學》課程教學新模式 | 董春梅、徐方建、孟凡超、蘇妮娜、趙勇生 | 校級一等獎 | 2015 |
28 | 油氣勘探工科背景下地質學理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| 邱隆偉、操應長、董春梅、陳勇、曲希玉 | 校級一等獎 | 2015 |
29 | 打造優質教學資源平臺,培養石油石化行業的高素質人才 | 馮其紅、劉臻、孫成禹、劉欣梅、黃善波、趙新強、張慶榮、楊慧 | 校級一等獎 | 2015 |
30 | 地球科學基礎系列課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| 陳清華、賈軍濤、呂洪波、冀國盛、宋全友 | 校級二等獎 | 2015 |
31 | 測井專業方向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 | 張福明、邵才瑞、于華偉、譚寶海、張鋒、鄧少貴、李召成 | 校級二等獎 | 2015 |
32 | 勘查技術與工程(測井)專業開放型教學實驗平臺 | 譚寶海、鄧少貴、李剛、邵才瑞、于華偉、王正楷、首祥云、莊春喜 | 校級一等獎 | 2015 |
33 | “無放射源”的放射性能譜、密度測井實驗系統 | 于華偉、首祥云、張鋒、邵才瑞、李剛、譚寶海、杜慶軍、王新光 | 校級二等獎 | 2015 |
34 |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| 李振春、孫成禹、印興耀、杜啟振、王延光、魏福吉、張軍華、張凱、張繁昌、張廣智、曹丹平、黃建平、王保麗 | 教學類校級特等 | 2017 |
35 | “三三三”本科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劉華東、蔣有錄、馮其紅、劉欣梅、張樂勇、金玉潔、李曉東、馬建山、石永軍、康忠健、孫清瀅、王新博、鄭秋梅、孫燕芳、陳勇、呂宏凌 | 教學類校級特等 | 2017 |
36 | 提升石油類專業學生三種核心能力的路徑探索與實踐 | 馮其紅、管志川、孫成禹、劉臻、李自力、印興耀、黃善波、趙新強、李忠偉、王振波、楊慧、劉會娥、馬建民、張慶榮、薛鈞譯 | 教學類校級特等 | 2017 |
37 | 企業深度參與下的工程實踐育人體系建設 | 操應長、林承焰、劉華、邱隆偉、張立強、孫成禹、吳智平、李振春、邵才瑞、于翠玲 | 教學類校級一等 | 2017 |
38 | 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多元化考試改革研究與實踐 | 國景星、李紅南、張立強、劉太勛、宋璠 | 教學類校級二等 | 2017 |
39 | 《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》教材建設 | 蔣有錄、查明、劉華、譚麗娟、張衛海、曲江秀、張立強、王紀祥、任擁軍、劉景東 | 教材類校級一等獎 | 2017 |
40 | 電法測井教學實驗系統研制與應用 | 鄧少貴、譚寶海、李剛、邵才瑞、王正楷、范宜仁、葛新民 | 實驗技術類校級一等獎 | 2017 |
41 | 地震勘探輔助實踐教學設計與實現 | 王保麗 張佳佳 張廣智 張軍華 張 凱宋 娟 梁 鍇 | 實驗技術類校級二等獎 | 2017 |
42 | 油田地質實習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張立強、馬建民、蔣有錄、劉太勛、王金友、丁修建、徐進軍、李紅南、于翠玲、曲本全、李寶剛、趙建華、王奇 | 校級一等獎 | 2019 |
43 |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,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升級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| 張立強、蔣有錄、林承焰、曲江秀、張衛海、張世奇、劉華、徐守余、國景星、李貞剛、程付啟、譚麗娟、劉景東、任麗華、林臘梅、宋璠、張憲國 | 校級一等獎 | 2019 |
44 | 中外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多層次測井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與實踐 | 邵才瑞、張福明、譚寶海、于華偉、鄧少貴、張鋒、魏周拓、陳雪蓮、葛新民、王正楷、莊春喜 | 校級二等獎 | 2019 |
45 | 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 --以《油氣田地下地質學》課程為例 | 國景星、李紅南、張立強、任麗華、劉太勛、張憲國、張世奇 | 校級二等獎 | 2019 |